习近平总书记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控好整体舆论,努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为我们在疫情暴发等公共危机事件中构建社会舆论生态提供了指导思想、根本遵循、行动指南。
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公众应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在纷繁复杂的危机信息面前保持正确态度和行为,为团结一心战胜危机、继续前行奉献正能量。
公众媒介素养指公众面对各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良好的公众媒介素养表现为公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在面对各种危机信息时,能做成熟、冷静、独立、理性的“责任人”,能做全面、客观、科学、辩证的“思辨人”,能做守法、文明、有道德、有敬畏的“明智人”,能够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能够不焦虑、不恐惧、不失措。反之,则是媒介素养低下的表现。在全媒体时代,公众媒介素养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公共危机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人们在敏感、恐惧、焦虑心态下的信息感知、判断很可能发生变形和扭曲。此时,更需要公众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在信息发布和传播中坚守真实性、秉持科学性。然而,从近些年的公共危机事件尤其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看,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整体上还比较低,许多人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缺乏正确思考、判断能力,因此传播了大量谣言和不良信息,干扰了疫情防控、影响了社会稳定,其危害性不可低估。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手机就是传播平台”的当下,全面提升公众媒介素养,为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夯实基础,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协同发力——
政府应加强自媒体监管,推进信息公开。政府应尽快完善自媒体监管制度,规范其信息发布、传播,对于恶意编造、散布谣言和有害信息的行为坚决依法惩戒。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尽可能消除谣言、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危机事件中,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2月3日提出的“要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着力稳定公众情绪”。当公众在信息获取上有了“主心骨”“定盘星”“辟邪剑”,就更容易形成良好媒介素养。
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多层面教学。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专家凯瑟琳·泰纳认为,“当代媒介素养的培养应侧重于教育而非媒介”。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实到中小学教学中,我国也应尽快将其纳入各级各类教学中。中小学可专门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也可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文化课当中,比如在思想品德课中融入媒介信息发布、传播的道德要求等知识;高校可开设媒介素养选修课,还可把媒介素养教育加入到思想政治系列课、人文素质教育课和校园文化建设当中;针对老年群体、低学历群体媒介素养相对不高的现状,可通过老年大学、职业培训机构、主流媒体等传授媒介素养知识。
积极发挥社区、社团作用。可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社区教育活动、文化活动中,开展社区媒介素养讲座、案例学习、居民交流会等。大学生社团等可开展志愿活动,给敬老院老人、福利院孩子等讲解新媒体知识,让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网、中国传播学会等社会性团体,可通过走进校园和社区开展媒介素养知识讲座等活动,推动公众媒介素养提升。
强化个体责任、注重自我提高。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公民个人责无旁贷: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要求,肩负起个体责任,在信息发布与转发中当好“把关人”;二要增强理性思维,提高识别信息优劣的能力,防止不实信息、不良信息通过自己扩散;三要拓宽接受信息的渠道,及时关注官方和主流媒体信息;四要培育积极健康心理,在信息传播中多发出好声音、多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