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经历过很多磨难,却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习近平总书记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当前要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湖南应如何抓重点抓细实、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王赞新
制造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制造业的影响、推动疫后制造业健康稳定发展,对我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整体而言,春节前后是制造业的生产淡季,如果只是短时间的生产延迟,疫情对制造业造成的影响并不太大。但要看到,疫情的冲击是从第三产业逐步向食品粮油加工、原材料生产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等行业扩散的,制造业所受影响可能在第二季度更为显著。相较于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我们更应高度重视疫情对供应链、产业链的影响。随着我省重点项目建设和制造业企业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链”,制造业需求和产能会在疫后出现一轮报复性复苏。而在物流、人流、资金流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争购原材料、争购零部件、争抢员工、无序竞争的制造业“紧运行”局面,不利于疫后制造业尽快恢复正常发展秩序。
当前,我省已整体进入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新阶段。应从制造业自身属性和发展规律出发,针对我省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面谋划、系统发力,打好攻防战。
从微观上切实加大企业扶持力度
一是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各地要科学研判形势,做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按照分区分级精准防控要求,对于低风险区域,在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可适当降低复工门槛,着力推进各类企业复工复产。
二是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稳企业、稳就业政策和省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将各项政策红利和帮扶措施转化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应对不利影响的“助力器”。
三是为企业做好信用和法律服务工作。应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对受疫情影响或因参与防疫工作而导致的企业失信行为,应积极协调,不将其列入失信名单,或重新报送信用记录。加强法律服务保障,及时就不可抗力免责等法律问题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指导建议,对于受疫情影响造成的企业合同履行、劳资关系等纠纷,提供咨询、指引、调解服务。
从中观上着力加强产业链维护
一是研究产业链维护措施。应分行业、分层次维护好我省制造业产业链尤其是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根据各个产业链的性质、规模、长度、特点,具体分析疫情对其影响程度,分别制定维护措施。
二是协助企业开展产业链合作。对组成部件多、供应链复杂,原材料和原器件需要跨区域、跨国界供应的产业链,应及时通过政府联动服务,帮助相关企业开展供应链和产业链合作、加强同经贸伙伴的沟通协调,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三是防范、化解重点企业断链风险。对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要优先保障恢复生产供应,发挥其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重要作用。对全省760家小巨人企业尤其是其中的10家全国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应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方式精准施策、定向服务,推动做好这些企业与产业链的衔接工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确保这些企业在疫情过后仍留在全球产业链中、不与全球产业链脱钩。
从宏观上全面优化产业生态
一是加强经济运行支持和要素保障。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通道,提高物流通行效率,保障人员安全有序流动,支持制造业恢复生产。加强对全省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早发现、及时协调解决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加强土地、资金、能耗方面的保障和稳定供应,确保制造业重大项目及时开工建设。
二是扩大制造业市场需求。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以“5个100工程”为载体,发挥产业投资的拉动作用,增加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扩大制造业需求,弥补疫情造成的损失。针对疫情中暴露出来的基础设施、物资储备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布局一批项目储备,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三是做好应对制造业“紧运行”准备。建议以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载体,快速建立全省制造业“紧运行”模拟决策和运筹计算大数据系统:面向产业链,做好虚拟生产和虚拟物流演练;对能源和原材料进行推演,计算物资调动强度和分布区域,防止出现能源和原材料恐慌、无序调动;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订单生产模拟服务,帮助企业在“紧运行”下做出最优生产决策。